站长/总编:郭珺执行总编 :姜柏年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评论

评论

陕北秧歌

2016/1/26   来自:韩城作协网   点击:2622 

  陕北秧歌   

    晓萍

陕北秧歌是民俗文化延续的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。随着历史的变革,陕北秧歌也在不停的升华。它既保留了大量的原始性特征,也发杨创新了新的内容特征。陕北秧歌粗犷,欢跃,豪放。乐队似雷霆万钧之力摧人;演员如排山倒海之势震撼。它传承着陕北人民勤劳勇敢,艰苦奋斗的性格,不畏强暴的脾气,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。陕北民间秧歌对活跃群众生活,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。

  陕北秧歌源起于上古,老人说过去的陕北秧歌有驱鬼,逐疫的傩祭舞蹈;秧歌。内容中保留着大量原始性,如秧歌角色"方相氏",巫舞"“三山刀""羊皮鼓",谒庙秧歌、排门子秧歌,及转九曲等,都保留着诸多源自上古的习俗。转九曲至今地方还在传承发扬着。前人把秧歌也不叫秧歌。记得小时候老人们把看秧歌,叫看红火热闹,看唱戏,看巫跳,看三山刀。秧歌也有个人街头表演,记得小时候我见过一次三山刀的表演。一个演员,红脸妆,额上三道黑色的柳叶形妆,光着上身,拿着三个叉的刀,刀上装着铁环,刀一甩铁环嚓啷,嚓啷的响了起来,演员随着嚓啷的节奏声,大声的狂喊着,绕围观的观众走起来,跳起来。三山刀体现着浓厚的远古的文化传承,相隔近五十多年了,至今记忆犹新。因他是最独特的,从此再也没见到三山刀的表演。那时年幼不懂得它是古文化的遗产,更不懂它的价值。只是看了三山刀的演员像传说的鬼神的摸样,觉得好害怕呀!早年秧歌表演有二人、四人、六人、八人、十人而来表演秧歌。为啥双双对对的发展呢?这也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。我们的祖先,从古就有双双跳舞,对打;双双挑逗的原始活动。原始社会的女人和男人一同参加他们的部落活动。【二页】

清未,民初时陕北秧歌把古妆戏剧舞台的武生、武旦、花旦、的动作搬到秧歌中来。有扫堂腿、二气脚、三脚不落地、鹞子翻身、拉马、下马、上马、骑马。旦家的动作都是男演员表演。小碎步、下腰、下叉、开门、关门、打闹、舞枪、舞棍等。 封建社会女人不许出门露面。闹社火,闹秧歌都是男人们和小孩参加,演员是男扮女妆。女人们看秧歌只有偷偷地躲在隐暗处看,见男人要回来了,她们一定要比男人先到家。否则让男人知道了要挨一顿打骂。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,科学的发展,和人们思想的进不步,秧歌也随着时代在前进。中央红军到延安时,陕北秧歌,有了一个大的转型。鲁艺作者们创作了许多新文化,新思想的陕北秧歌。如兄妹开荒,南泥湾,拥军花鼓,夫妻识字等等,扬名中外的优秀作品,给陕北秧歌指明了新航向。从此妇女得到了解放,大批的妇女出来和男人一样参加社会活动,秧歌队曾加到几十是人参加。秧歌队里有了男女撘配,把女人的婀娜 柔美,和男人的钢筋潇洒揉在一起给秧歌锦上添花。【三页】

秧歌的秧是插秧的秧,秧苗的秧。秧苗长得好了,农民高兴了用秧歌来欢庆丰收的娱乐活动。演员们手中的扇子,稠子、男演员手中的小花伞。是劳动人民在田间,地头、夏天用来擦汗的手巾,用来扇凉的扇子,雨天用来遮雨的伞。休息时他们拿上手帕,扇子、雨伞玩耍打闹。后来渐渐的改变,发展成现在以转扇子,转伞为主的秧歌风格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陕北秧歌成为过春节在街头,巷口、院子、广场、为群众娱乐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表演事项。陕北秧歌是劳动人民最纯朴原始的文化遗产。现代秧歌在原来的基础上,保留着原来的好的粗犷,豪放、洒脱、活跃的精神面目。陕北秧歌的发展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寻找素材,探讨、研究秧歌的质量,和审美价值的智慧结晶。【四页】

 现代的 陕北秧歌分大小场子。大场子过街表演:有三锤子,五锤子,七锤子。乐队锣鼓点:三锤子,乙打乙咚,乙打乙咚,乙打乙咚;五锤子:乙打乙咚,乙打乙咚,乙打乙咚咚,乙打乙咚;七锤子:乙打乙咚,乙打乙咚,七乙打乙咚咚咚咚,乙打乙咚;重乐器的强拍做秧歌动作的高潮,和下一个动作的开始。以男队转伞,和女队舞扇的动作为主的对舞形式。有抖扇、大转花、小转花、掏扇、甩扇、开合扇。起伏、转换、跳跃、下蹲、互转、自转、快慢等和锣鼓唢呐,揉为一体,构成强弱转换,逐步走向高潮的独特的风格。

秧歌过街的行进步:以扭十字步为主,插进前踢脚,后踢脚,三进一退步,小快步。跳步:有十字跳,大十字跳,小十字跳。三步一前后跳,三步两后跳,原地跳,步步连跳。不管扭,跳,演员到了高潮,没命的跳,狂欢的跳;乐队同时也进入高潮锣,鼓,唢呐,没命的,吹,打,敲,都把吃奶的力起都使出来。陕北人民祖辈都是不怕苦,不知累,勇敢向上汉子和赛过男人的妇女。扭秧歌也一样,人人要不知累,秧歌咋能不震撼人吗?【五页】

过街大场子最热闹的是,全秧歌队扭角子,当地人叫枣核子乱开花。演员们人人像比赛飞跃;满广场、满街扭秧歌的如星罗棋布,狂欢、快乐。彩稠、扇子、小花伞在演员的手中舞动的像花海的浪涛;似龙飞如凤舞;枣核子乱开花,看起来乱,其实不乱,是有规律的行进着。广场大场子秧歌队型表演:有走五角星,遍地开花,大包围、卷蜂窝、龙摆尾等等。加上柔美精彩;舒展大方、婀娜多姿的秧歌舞蹈,各种队行的连连变化,宛如一个硕大的万花筒展现在你的眼前。这时观众的心一定进入了魂牵梦绕得状态。小场子有二人台,三人场子,四人场子,八人场子,各中舞蹈,小品,独唱,小合唱。群众最喜欢的角色,丑角,水船,舞狮,龙灯,高跷,竹马,转灯,推车坐车,等等。大小场的结合形成了丰富多彩,百花齐放,各展风采,各显奇能场面。从中广泛的挖掘发展民间艺术人才,和文艺爱好者的群体。从而提高了人民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水平,活跃业余生活质量。【六页】

 近几年的陕北秧歌 继承了传统文化,又创新了新的思想内容。在电视,碟片等选宣传工具走进千家万户的高速发展的调件下。演员技艺明显提高,服装款式新颖时尚。迪斯科秧歌,拉丁舞秧歌,广场舞秧歌,走进群众的生活。六七十年代大多是青少年扭秧歌。现在六七十岁的老人走进了杨歌队,他们把当年的秧歌,传承给现代的青年。近几年舞台表演最时尚的是二人传。通过演员优美的动作,丰富的表情,欲耳的歌声,和精美的导具,漂亮的服装,感人的唱词,醉人的音乐的柔美,铿锵的变换,表现了男女之间爱情自由,思想进步,生活富有。和喜怒哀乐,打逗、合好、互相勉励 的故事情节。展示出新词,新调,新风格的新传统秧歌。只有现在新的高科技发展的年代,才能演出高水平的秧歌,真是青出于蓝。但陕北秧歌不管千变万化一直保留,洋溢着浓郁的原始狂欢精神。这对于我们了解陕北历史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
政府对民间秧歌活动非常关心重视,每年组织,学校,机关,工厂,乡镇,村庄开展秧歌大赛。因为它是提高人民文化生活,不可缺少的事项。通过秧歌的友谊比赛,加强了人们的凝聚力和团结力。也促进了,村与村,乡与乡之间民间互动,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文化娱乐的步伐。陕北秧歌的发展体现了劳动人民得智慧和才能。他们用自己创造的艺术来丰富自己的多彩生活;饱赏自己的眼福;开阔自己的视野;发展自己的图景;这就是劳动人民的生活。转型后的现代陕北秧歌,是个好的现代思想,文化,和谐社会建设的宣传工具。陕北秧歌作为一种社会资源,开发出来,将十分有利于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。

更多>>

站内公告